我讀「駱駝移動圖書館」

2010122621:51

三隻駱駝,兩箱書,一個天真的美國圖書館員,在遙遠的非洲,遺落她的心…‥。

↑作者:Masha  Hamilton 瑪夏‧漢彌頓   嚴立楷     遠流出版社 

駱駝移動圖書館的背景

非洲肯亞的東北省到處是充滿荒涼和灌木叢林的地方,

當地居民以半遊牧生活為主,生活貧瘠,居民有百分之八十都是文盲。

一九九六年,肯亞國家圖書館開始輔導東北省的葛里薩省立圖書館

立一隻「駱駝書箱」的行動圖書館,以三隻駱駝,配載裝滿

各類英文書的書箱,每週四天巡迴葛里蘭周圍十公里內散居的村落。

 

作者瑪夏‧漢彌頓以非洲肯亞葛里薩的駱駝移動圖書館為背景,

描寫當地部落文化對外來思想的矛盾,造成書中人物的內心衝擊。

本書主角紐約女圖書館員費歐娜不顧親友、論及婚嫁的男友反對,

自願擔任「駱駝移動圖書館」的志工。

她懷抱著單純而熱情的心,馱著一箱一箱的書隨著駱駝的腳步,

在漫天塵土、陽光毒辣、熱氣不斷蒸騰的沙地,

搖晃晃的一步一步跋涉三個多小時,進入米迪迪瑪村。

這個聚落原始遙遠,宛如與世隔絕的小口袋,

卻是費歐娜最喜歡的一站,也許是因為終於有人會講英語,

米迪迪瑪村的意思是「扎根於塵土上的人群」,

書為這個村莊帶來改變,所有的小孩開始探頭看村外的世界,

父母對孩子有了進一步的期望。

在米迪迪瑪村因移動圖書館的到來產生巨大的衝擊,

少女卡妮卡懷抱著前往遠城的夢想、

偷書的傷疤男孩「疤子」因書而有一處安頓情感的地方、

孤獨的老祖母重溫充滿希望和憧憬的日子、

教師想藉由圖書改變族人

老不顧一切的捍衛部落的傳承與尊嚴…,

人們在接受與抗拒中掙扎。

全書的高潮點起始於兒時被土狼攻擊導致毀容的男孩「疤子」

不願歸還借書,按規定只要村莊的書少了一本,

駱駝移動圖書館將不再造訪。

歐娜為了讓村中渴望書的小孩能繼續借書,

決定隻身留在村中找出遺失的書。

當費歐娜隻身進入米迪迪瑪村時,整個部落因她的到來彌漫著詭譎的氛圍

一個白種女人進入村莊是前所未有的事。

不管歡迎或不歡迎書隊,村民對還書的心同樣急迫,但心情卻各自微妙。

許多長老把移動圖書館當成是外來侵犯的敵對部落,

卻嚴厲的要求「書一定要還」,不是擔心駱駝隊來不來的問題,

而是為了米迪迪瑪村所有人的名譽與生存,

還書村莊必然遭遇蒙羞,災難就會隨之而來。

除了孫女一無所有的祖母妮瑪,堅信就算書是其他世界的產物,

它們並沒有被惡靈附體,學會讀書會帶來族人需要的改變,

沒有人可以破壞她的孫女的前途:「書一定要還」。

「書一定要還」妮瑪的孫女卡妮卡躺在黑暗中忖度,

想著費歐娜口中的紐約,想著老師口中遠城的描述,

她一定要離開米迪迪瑪村過不一樣的生活

唯一能幫助她前往遠城就學的只有這位白種女人。

馬塔尼曾經去過遠城接受教育,

自從移動書隊來了孩子們就開始稱呼他「老師」,

彷彿是圖書館加冕了馬塔尼這個頭銜,他知道這份尊敬不會維持太久,

只有敏捷的戰士才是受尊敬的男人。而他終究只會讀書,

他唯一勇敢的行為是支持充滿爭議的駱駝圖書館。

所有的人都寄望他把書找出來,只有保有尊敬才能解決妻子對他的冷淡,

所以「書一定要還」。

教師的妻子若喜兒嫌惡丈夫太軟弱、太消極、誤入歧途,

白種女人帶來的書充滿錯誤的價值觀、虛望的誘惑,

如果年輕人吞嚥了這些外國思想,族人的靈魂會變成怎樣?

歷史與傳統必然斷絕!可是如果移動書隊不再來,她要怎麼辦呢?

只有一個月兩次駱駝圖書隊的到來,她才能偷偷和她的情人在一起,

因其他的人只會注意書,「書一定要還」。

書到底怎麼了?像米迪迪瑪這類的聚落,

只要一陣強風吹來就會消失,宛如脆弱的幻影,

才剛被想起瞬間又會被拋棄,草木蒙著沙子,日光蒙著忽視,

這就是遊牧部落的悲歌。因為不願還書,

饑荒將至的厄運飄蕩在乾涸、枯萎的灌木林裡。

「疤子」是聚落的影子,默默的蜷伏在黑暗角落生活,

因為移動圖書的到來,書頁中的每一個圖畫成了他情感的靠岸,

凝視著圖案的線條、色彩都令傷疤男孩情緒有了安頓。

畫畫讓「疤子」感覺存在、讓他有表達需求的空間,

在生命全然的挫折中陽光乍現。

逾期未還的書讓被遺忘的「疤子」在村中復活,

每個人都來要求他還書,「疤子」投以冷漠無情的眼神逐客,

「書」早已一頁一頁被他撕下,一筆一筆的在空白處不斷的畫著,

書還不了了~ ~。

當費歐娜看著被毀損的書頁飛舞著栩栩如生意象,

個殘廢、孤獨、封閉的孩子,在書冊中說出他的夢想,她一定幫他!

故事的結局令人震驚,還書與否對我們而言是可以被寬容的,

在物力缺乏的米迪迪瑪,「疤子」毀書的舉動,令全村蒙羞引來村民惶恐,

最終他被放逐了…,他將如何生存?

為了避免厄運降臨,一夕之間米迪迪瑪村不見了,像泡沫一樣神秘的消失了。

當費歐娜帶著全新的畫筆、圖畫紙與遠城的入學申請書,

興奮的再度來到米迪迪瑪,不可置信的竟是全村遷移了…。

書中有一段話一直很吸引我:

「這些人過著艱困的生活,遵循古老的價值觀,而且以此為榮。

他們已經發展出應付乾旱和死亡的哲學。

當我們從外界而來,要他們學習讀書,那些書,

實際上寫的是很不一樣的地方,關心很不一樣的事情,

這個時候,我們使他們無所適從,甚至可能漸漸摧殘他們

他們的年輕人比誰都聰明靈敏,他們的老人更有智慧,

比較起來,我們識字的定居社會,反而缺少一種靈活的應變能力,

究竟是誰應當教導誰?」

文明的絢爛終歸平淡,誰也比不上部落尊敬自然的本質。

文明總以為幫助落後啟蒙知識的窗,便是慈善家;

對於被世人遺忘的部落,人們對他們有著更多的「未知」。

在這塊遊牧民族的土地裡,外人認為對的不一定是對,

一相情願的想法往往帶來更多的混亂!

即使是最好的動機,一旦伴隨文化的無知,也能導致極大的錯誤。

作者花了三年的時間改寫而成,真實與否不重要,但拋出的議題值得玩味。